我国档案馆建筑以库房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保管甲骨档案的宗庙。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古代档案文献收藏非常重视库房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在防高温、防水、防光、防霉、防火、防盗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较强的档案保护意识,就算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国档案馆建筑以库房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保管甲骨档案的宗庙。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古代档案文献收藏非常重视库房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在防高温、防水、防光、防霉、防火、防盗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较强的档案保护意识,就算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起源。
我国远在奴隶社会的夏朝就产生了文字,此后人们出于生存、交流、统治等原因产生了一些原始的文字记录,这些文字记录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便形成了早期的档案。而为了妥善保存这些档案,以备随时参考、查验、核对,就必须有收藏之所,于是中国最早的档案库房便应运而生了。
二、夏朝。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过夏朝档案,但根据古史记载和近世考古成果分析,夏朝应该已有档案和档案工作,当然也应该有了相应的档案保护工作及库房建筑。夏朝保管档案的场所叫世堂,也就是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地方。古史记载:“夏后氏世堂,堂修七尺,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尽,九阶,四房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又曰:“世堂者,宗庙也。”夏朝把档案保存于神圣的宗庙之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三、商朝。
商朝正值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甲骨占卜成为神人交流的最好媒介。在占卜活动中形成的以龟甲和兽骨为载体材料的古代档案就是甲骨档案。商朝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在神权政治下,商朝统治者对作为“神物”的甲骨档案是十分重视保管的。甲骨档案主要保存在宗庙的地下库窖中,这可以通过在殷代都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出的武丁时期的1.7万片甲骨档案的收藏之所得到证明,这些甲骨档案分组存放,集中保管且井然有序。
据专家考证,殷商时期的宗庙是在夯土地基上用木骨泥墙构成的,为较原始的夯土建筑。宗庙内又常常设有地下室,室内多有圆窖和方窖,即甲骨档案存放地。这些库窖大约宽3~4米,窖深一般都在地下约二公尺,这对档案保护是十分有利的。主要原因是:1.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很小,一年四季和昼夜温差变化不大;2.没有窗户,基本与外界隔绝,可以防止空气中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入,并有利于防光、防紫外线;3.库窖内温度比较低,而且氧气不足,所以不适合害虫、霉菌的繁殖和生长;4.地下窖体有利于防火、防震和防盗。当然,地下库窖也有缺陷,最大的问题是潮湿,虽然商朝人已经知道在库窖里放入碱性的草木灰来防潮,但效果也并不是最理想的。
夏商时期的宗庙和地下库窖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它们开创了中国建造档案库房的历史,此后,历代王朝相继建造了更加完善的档案库房。
四、周朝。
周朝王室、官府收藏档案文献的场所,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还没有定论,本文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天府、守藏室、盟府等。
1.天府。随着国家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周王室在宗庙内修建了较为完备的综合性档案保管机构——天府。“府”即“库”,是王室收藏财物的库房。因古时尊祖为天,所以把祖庙里的收藏机构称为“天府”。周朝规定,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类,以及官府乡州的重要簿籍档案都由天府负责接收和庋藏,并被视同国家至宝,随王朝都城的迁徙而搬迁。天府建在宗庙里,而宗庙是周王朝至高神圣的所在,建筑比较坚固,便于保密和保卫。天府虽然仍属夯土结构,木骨泥墙,与商朝大致相同,但已经开始使用瓦了。瓦的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既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同时也延长了档案库房建筑的寿命。档案的保管方式也有所改进。竹简档案藏于天府并用“金匮”作为档案的装具。“匮”即“柜”,方形或长方形,状如箱而稍大,柜子表面用铜皮包裹,所以称之为“金匮”。作为档案装具,它坚固耐用不易变形,还能防火防虫,所以影响深远,直至明清仍然使用。
2.守藏室。守藏室是太史府专门收藏档案文献的库房,它保存着周朝的图版、盟书、谱牒、诰誓等档案,其中一部分为副本。一般情况下,与诸侯国订立的盟书正本藏于天府,而太史府收藏其中一份副本,另外守藏室还收藏重要的契约、券书等的副本。太史府守藏室是仅次于宗庙的国家档案库。
3.盟府。盟府是周朝官府专门收藏盟约这一特殊档案文献的档案库房。因当时周朝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常有盟会,订立盟约,所以设盟府专门收藏这一类重要档案。
除了把档案文书的正本收藏于天府,还把副本保存于太史府中,以作为平时行政的依据,出现这种做法表明,周朝不仅建立了管理档案的机构和场所,而且还规定了管理档案的制度,由此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已具备了较强的档案保护意识。
关键词标签:
我国最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什么?